什么是碳中和?實現碳中和,對企業又意味著什么?” 剛剛過去的2020年,除了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你是否也感覺到了氣溫有點特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大約1.2℃,氣溫的上升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要知道,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會上升超過2米。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將消失,水資源將變得極度緊張。有研究認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5℃,地球的整體環境將被完全破壞,甚至有可能引發生物大滅絕。
為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減緩全球變暖趨勢,2015年12月,近200個締約方共同通過了《巴黎協定》。這一協議的目標是將21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之內,并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控制在1.5℃之內。
我國碳排放量高,能源活動排放占比大
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人類活動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1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96億噸,占全球總量的1/4以上,居全球首位,排放量是美國的近2倍,是歐盟的3倍多。
盡管總量偏高,但我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6.8噸,遠遠低于美國人均15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按行業來看,2018年我國發電和供熱行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排放的51%,工業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為28%,交通行業和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占比分別是10%和6%。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
為了推動我國低碳綠色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正式向世界遞交了我國減排的時間表。
這里提到了兩個關鍵概念——碳達峰和碳中和,也就是我們通常在各種新聞報道中聽到的“雙碳”目標或“30·60”目標。
碳達峰,是指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后不再增長,并逐漸下降的過程。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時間內,每一個對象(可以是全球、國家、企業甚至某個產品等)未來“排放的碳”與“吸收的碳”相等。這里的碳排放狹義上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廣義上是指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
過去幾十年,我國在節能減排上的行動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對外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40%?45%,已于2019年提前實現。
近些年來我國的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已經基本遏制了碳排放加速增長的趨勢。可以說,我國節能減排的時間表一直在超前推進。
此次“雙碳”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進一步加大碳減排力度,在2021年全面開啟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新征程。
一場速度與質量的博弈
碳中和意味著從化石能源時代向非化石能源時代過渡的開始。從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的經驗來看,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獲取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國的興衰。
未來多數化石燃料將退出歷史舞臺,哪個國家能夠快速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哪個國家就能夠在新的國際格局中成為領導者。
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碳達峰是一個伴隨著國家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自然過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實現,通常有50?70年的過渡期,而留給我國的時間卻只有30年。而且,我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期。
經濟高速增長時,每一單位GDP的增長都將進一步帶來碳的排放。如果我們當下停止發展,全面主攻環保減排,經濟勢必會大受影響。
能源消費增長和節能減排的壓力并存,我們該如何用30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50?70年所走的路程?我國能否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道路上再次向世界展現“中國速度”?這是一次對我們國家的大考,需要社會各界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的努力。
碳中和“公式”描繪行業脫碳之路
通過對各行業碳中和路徑以及支撐保障體系的研究,我們提出了碳中和“公式”。但其實這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數學公式,而是一種數學表達關系,目的是希望通過簡單的方式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達到碳中和的“0”排放目標。
對于能源供給側,清潔能源替代以及清潔能源輸送和儲存是走向碳中和之路的關鍵。對于能源需求側,則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產經營過程的低碳化實現減碳。
其中,生產運營低碳化包括生產原料代替、電氣化改造及生產運營技術的改造。但是僅通過行業自身努力仍無法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那么這些碳又該怎么去吸收呢?答案是發展負碳吸收技術,通過負碳技術去吸收剩余的碳。
負碳吸收技術主要包括三種:碳匯、CCUS、直接空氣碳捕集。
碳匯是指生態系統中的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等利用自身的碳循環,將二氧化碳固定起來。當生態系統固定的碳量大于其向大氣中排放的碳量時,該系統就成了大氣二氧化碳的匯,簡稱碳匯。我們每天見到的綠樹、青草、灌木都是碳匯的一個小小的單元。
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指捕集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再將其投入新的工業生產中進行循環再利用的過程。
CCUS技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與封存三個環節:捕集(Capture)是指利用碳捕集技術將二氧化碳從工業生產排出的混合氣體中提取出來的過程。
經過捕獲、壓縮后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罐車、輸氣船舶等方式運輸,最后再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巖層進行封存(Storage)。經過處理之后的二氧化碳不但不會危害環境,還可以在地質、化學、生產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再利用(Utilization)。
直接空氣碳捕集(DAC),就是指從空氣中直接吸收或吸附二氧化碳。其原理是通過吸附劑對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完成捕集后的吸附劑通過改變熱量、壓力或溫度來恢復原狀并用于再次捕集,而純二氧化碳則被提取并儲存起來。
無論是行業自身減排還是發展負碳技術,其實都離不開自己的投入和技術的飛速發展,如通過綠色金融市場為企業“輸血”和新一代低碳節能技術等的融合發展。這時,資金投入和技術發展將以“指數級”能力加速各行各業的碳中和建設進程。
碳中和意味著一場新時代浪潮的來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認、愿意不愿意參與,它都將從方方面面影響社會發展和你的生活。與其被動接受碳中和,不如主動擁抱它。
在不斷加劇的全球氣候變暖面前,實現碳中和絕不是終點,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未來我們要在碳中和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負碳排放、去除二氧化碳的“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