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的方法有哪些? 1.植樹造林:種植新樹木并改善現有森林 的管理。隨著森林樹木的生長,它們 可吸收大氣中的 CO2 并將其存儲在活的 生物質、死亡的有機物質和土壤中。
2.生境恢復:恢復泥炭地和海岸濕地,以 提升其碳儲存能力。這也可防止碳通過 進一步降解進行釋放,這種方法經常會 帶來許多其他協同效益。
3.土壤固碳:改變如耕作或輪作等農業 方式以增加土壤碳含量。
4.生物炭:將部分燃燒的生物質摻入土壤中。生物質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生長和燃燒(熱解)以產生木炭狀產物,當添加到土壤中時可以穩定有機物。
5. 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儲存 (BECCS) :利用生物質能源捕捉 CO2 排放并將其存儲 起來,以提供生命周期的 GGR。
6.海洋肥化:向海洋施加營養成分以增強 光合作用并去除大氣中的 CO2。
7.生物質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林業 材料可以延長天然生物質的碳儲存 時間,并可以促進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8.增強陸地風化:散布在農業用地上的 地面硅酸鹽巖石會與 CO2 發生反應, 將其從大氣中去除。
9.礦物碳酸化:加速硅酸鹽巖石在地表 上方或下方轉化為碳酸鹽,從而永久 儲存 CO2。
10. 海洋堿度:增加海洋中如鈣之類的離子 濃度,以增加海洋對 CO2 的吸收,并將 其逆轉為酸性。
11.直接空氣碳捕獲和儲存 (DACCS) :使 用工程流程來捕獲大氣中的 CO2,以用 于后續的地質封存。
12.低碳混凝土:改變混凝土的成分、制造或回收方法,以增加其 CO2 的存儲量。
無論是碳稅還是碳交易,都是調動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減少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幫助國家經濟向低碳轉型。而唯一不同點只是,碳稅主要是通過價格手段,而碳交易市場是通過總量控制手段。
碳稅是應對氣候變化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市場手段。而與碳稅類似的市場化方式還有碳交易。
目前,我國碳交易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碳交易7省市試點工作已正式開始,各地方發改委都借助各地科研機構以及交易所,開始了區域性碳交易市場的搭建;另外,到2015年我國在此基礎上還將搭建全國性的碳市場。
近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氣候變化與環境的格蘭瑟姆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衛報》撰文分析了碳稅與碳交易,并認為采取何種方式取決于現實環境中的污染與成本。
事實上,在理想狀態下,碳稅與碳交易都會產生一樣的效果,因為這兩種方式都是給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了經濟價值,刺激企業實行節能減排。
就碳稅而言,對一個單位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固定的稅收價格,刺激公司以及個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具體而言,碳稅的稅率是基于評估一單位的溫室氣體所帶來的危害以及控制這種危害所需的成本。
如果征收碳稅過低,控制減排的效率不會太高,因為企業和個人都會愿意為自己的多排支付這部分費用;而如果征收的碳稅過高,這必然會影響企業的利潤、工作機會甚至終端消費者的利益。
如果環境污染更敏感,那么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則需要被確定,因此碳交易更勝一籌;相反,如果對于排放變化的排污成本非常敏感,那么減排成本則需要被更好的確定下來,因此固定的碳稅就更加可取了。
當前在氣候變化政策中,這兩者一直被廣泛討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碳稅更可取,理由是每年新增的溫室氣體量較小,因此環境污染并不太敏感。也就是說,減排成本會更加敏感,因為要企業突然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所需成本比較昂貴。
但是長期來看,碳稅是否更具有優勢并不清楚,因為在大氣中日積月累的溫室氣體量可能會導致持續的環境危害。
因此,一些經濟學家建議兩種方式并存,采取混合模式。但是認為混合模式也存在問題,比如機制會更加復雜以及在許可的市場中需要操作者更多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