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配額,如何分配 什么是碳配額 碳配額(Carbon Allowance),全稱為“碳排放限額”,也叫“碳指標”,是碳交易市場的主要交易產品。碳排放配額跟“碳排放權”和“自愿減排量”(CCER)兩個概念密切相關。
所謂“碳排放權”,是指企業依法取得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等)的權利。而“碳配額”則是指經政府主管部門核定,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時期內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的總量。
若企業實際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額,則企業可以通過交易多余碳配額,來實現碳配額在不同企業的合理分配,最終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實現控排目標。
按照碳市場交易的分類,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有兩類基礎產品,一類為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另一類為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
在強制性減排市場中,自愿減排是配額的有效補充。為了保證配額市場的需求,每個碳市場通常都會限制減排的使用。例如,中國的大多數碳交易試點項目要求CCER的使用比例限制在10%。
配額分配一般有三種模式:拍賣、免費分配、混合模式。目前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配額主要以免費分配為主。
(1)拍賣:政府通過拍賣的形式讓企業有償地獲得配額,政府不需要事前決定每一家企業應該獲得的配額量,拍賣的價格和各個企業的配額分配過程由市場自發形成。
(2)免費分配:政府將碳排放總量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免費分配給企業。
(3)混合模式:從國際經驗來看,大部分碳交易體系都沒有采取純粹的拍賣或純粹的免費分配,而是采用配額分配到第三種模式即“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既可以隨時間逐步提高拍賣的比例,即“漸進混合模式”,也可以針對不同行業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 3.碳配額免費分配方法
企業配額有三種分配方法。
第一種是基準線法,即按照單位產品的某個排放量為標桿,即基準值。用產品產量與基準值相乘得到配額量。如目前的全國市場的發電行業用的就是基準線法,按照供熱、供電基準分別乘以供熱量、供電量以及一些其他系數得到配額量。這種方法被認為是最公平的方法,能夠鼓勵先進,淘汰落后,但前提是工藝等類似,并且同類企業有足夠的樣本量,能夠根據行業平均排放基準再上浮一定比例的方法計算出標桿。未來水泥、電解鋁等行業會大概率采用基準線法分配配額。但化工、造紙等行業就很難取到合適的基準線,因為細分產品實在太多了,有的細分產品企業數量也不足。此外,還有一些極端的失靈的情景。比如鋼鐵行業中的高爐+電爐生產螺紋鋼的工藝路線,由于同時能獲得高爐和電爐的配額,會高于高爐+轉爐的正常長流程工藝的配額額度,這類企業的配額額度會比較高,但其實這類企業是相對落后的,但卻從類似的工序配額發放中獲益,沒有起到淘汰落后的目的。
第二種是歷史強度法,是按照企業歷史的單位產品排放水平為基準,作為配額分配的依據。這種分配方法在試點地區的配額分配中廣泛運用。主要的優點是基準計算的數據可得容易,但問題是由于是企業自己和自己的歷史對比,對于原有排放水平很低的一些企業就不公平,因為技術水平越高、排放水平越低,其改善的難度就越大,在強度要求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反而是一些優質的企業在碳市場上吃虧,造成了逆淘汰的現象。
第三種分配方法是歷史排放法,以企業歷史碳排放數據為依據進行分配,不管企業的實際產量,一般取過去3-5年的均值,來減少產值波動帶來的影響。這種方法是鼓勵企業排放的絕對值下降,但如果企業產量上升,將付出的代價極大。此外,還有一種極端情況也會出現。在目前有的試點地區,某些行業用的歷史法就是按照前一年實際排放量的98-99%作為配額,這樣造成的情況是企業其實并沒有動力進行減排,因為前一年多排,意味著下一年的配額多,前一年減排,意味著下一年的配額少,除非企業能年年保持降低,如果是排放波動的話,其實減排相當于沒有效益。
碳排放咨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