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2日下午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 總體來看,根據習總書記發言,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同時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
最近“碳達峰、碳中和”也是各大平臺、每個投資者的熱門話題。但也有些小伙伴不太懂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將會對哪些行業產生影響?
1“碳達峰、碳中和”是什么意思
碳中和(carbon-neutral)概念始于1997年,由來自英國倫敦的未來森林公司(后更名為碳中和公司)首次提出,指家庭或個人以環保為目的,通過購買經過認證的碳信用來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該公司亦為這些用戶提供植樹造林等減碳服務。
隨著碳中和概念的推廣,廣義上的碳中和概念擴展為通過植樹造林、生物固碳、節能環保等方式抵消一段時間內國家或企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使之實現相對“凈零排放”,并根據所遵循的國際計算標準將碳足跡降至零。
對于我們國家來說,“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碳中和”就是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
2將會對哪些行業產生影響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1”指碳達峰碳中和指導意見,“N”則包括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重點領域和行業政策措施和行動,當前“N”中還有多個領域相關政策尚未出臺。
《意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標、減碳路徑措施及相關配套措施,為日后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各重點領域及行業政策措施和行動提供政策支撐。
據2018年數據,我國各部門碳排放量電力和工業部門較大,但在交運、建筑等部門相對來說占比較小。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此次《意見》從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碳匯、技術等方面提出減碳路徑措施,從法律法規及監測體系、政策機制、對外開放等方面提出配套措施。具體來看,主要對個各方面產生的影響。
整體而言,本次《意見》主要從“節約、提效、降碳、增新”等方面提出減碳的具體路徑措施:
“節約”是將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
“提效”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高排放領域的節能,
“降碳”是通過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等方式實現行業低碳轉型,
“增新”是通過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的方式推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業/個人在一定時間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進行抵消以實現零排放,在此之前先要達到碳達峰(CO2排放總量達到峰值,此后逐年減少)。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問題,各國都推出了相應的碳中和政策,2020年9月22日我國也表示將爭取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哪些行業受到影響,碳排放量靠前的行業主要包括水泥、化工、有色、玻璃等,目前各自減排方案不盡相同,對各行業都進行了相應的梳理,主要有:
(1)有色行業
碳排放來源:有色行業中的一些高能耗產業如電解鋁冶煉等,其耗電量約占國內全社會用電量6.57%,碳排放嚴重,僅次于黑色冶煉及壓延行業。
減排方案:在碳中和對于能耗總量控制背景下,行業產能管控理當趨嚴。隨著對新能源發電和電動車的發展,鋰鈷鎳銅這些新能源領域使用量大的金屬將迎來機會,未來需求均有較大的拉動。
(2)水泥行業
碳排放來源:我國水泥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13%,主要是來自碳酸鈣分解和燃煤。
減排方案:前者不具備減碳空間;后者可以通過煤改氣來完成,但是成本將翻倍。當前通過替代原燃料、添加礦化劑降低燒成溫度等進行技術性堿碳但是效果有限。
未來水泥工業可以嘗試碳交易行為,即根據環保排放控制水平,允許排放控制較好企業從市場交易排放指標,進而優化整體排放結構。
(3)玻璃行業
碳排放來源:平板玻璃的生產過程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主要集中在燃料排放這一環節(60-65%),因為使用的主流燃料中重油、石油焦、煤氣和煤焦油都會產生了較大量CO2。
減排方案:使用清潔能源如天然氣相比傳統重油大約可降碳 10%-20%,煤改氣或是降碳的有效方案。根據長江證券測算,使用煤改氣,產線的改造成本在500萬元左右,同時使用天然氣的噸成本也將提升10%,中長期來看需要政策和補貼來驅動企業進行改造。
(4)環保
碳排放來源:由于填埋垃圾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其中甲烷的溫室效應作用是二氧化碳的22倍,對此的解決方案是機械能垃圾焚燒。
減排方案:雖然燃燒過程也會產生CO2,但相比甲烷,以及焚燒生物質也能替代化石燃料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根據測算,1噸焚燒垃圾可實現碳減排1.22噸,同時帶來碳增0.55噸,凈碳減排0.67噸。
(5)化工
碳排放來源:2019 年我國原油加工約7億噸,其中汽柴油消費2.7億噸,煤油燃料油消費0.7億噸,其他(化工品、瀝青等)3.6億噸,這些消費最終都成為碳排放。碳中和要想達成必須減少石油的消費。
減排方案:首先塑料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等資源品,為了減少石油的使用和塑料降解產生CO2,不涉及化工能源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未來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限塑令等政策的推動,我國市場規模2018年已達到4.2萬噸,CAGR達到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