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足跡”?近年來,碳足跡這一名詞的出現頻次越來越高,與綠色消費、綠色供應鏈、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貿易等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下面從碳足跡的概念、作用和應用實踐等方面,介紹碳足跡的發展實踐。
什么是碳足跡?碳足跡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直接或間接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源于生態足跡概念。計算一件產品在原料、制造、運輸、銷售、使用、廢棄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碳排放,不僅包括產品本身,也包括其產業鏈、供應鏈等關聯范圍的碳排放。
“碳足跡”來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維基百科關于這個詞的解釋是:A carbon footprint is the total amount of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over the full life cycle of a product or service. 打個比方,一個人開著車子在馬路上轉一圈就留下了一個碳足跡。總的來說“碳足跡”就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
碳足跡驗證是在產品層面全生命周期水平上的測度,屬于自下而上的碳核算體系,標準有很多,最為完整的標準是英國的PAS 2050,也是全球首個產品碳足跡方法標準—— 《PAS 2050:2008 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PAS 2050在全球被企業廣泛用來評價其商品和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飲料食品等產品易于進行碳足跡核算,其他產業鏈較為復雜的核算起來會比較困難。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為組織的活動與服務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足跡是從消費為起點考慮的,未必僅在生產產品過程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才是污染。舉凡材料、生產、運輸、使用、服務與廢棄過程中直接與間接涉及碳排放均須被考慮。碳足跡的管理,以碳盤查活動為起點來建立系統。面對全球暖化的問題,碳足跡的做法已經是國際共同關注的議題,再也無法只關注于本國的碳排放削減了。
碳足跡可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第一碳足跡是生產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如乘飛機、發電等;第二碳足跡是購買和使用商品,如消費一瓶瓶裝水時,因為生產、運輸、銷售、回收等過程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
碳足跡還可分為個人、產品、企業、國家四個層次。對于個人,碳足跡可以是開車上下班等日常行為;對于產品,碳足跡反映一件產品的環境友好程度;對于企業,碳足跡可發掘企業減排潛力,提升競爭力;對于國家,碳足跡意味著各行業碳排放量總和。
碳足跡可用來做什么?
引導綠色低碳行為。碳足跡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人的能源意識、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因此能通過改變消費習慣和行為方式,引導綠色低碳消費。
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碳足跡的計算涉及原料采購、物流運輸、生產加工、包裝、倉儲、廢物回收等上下游環節,從而體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影響全球合作與國際貿易。計算碳足跡、發展碳標簽(產品碳足跡的量化標注)作為公眾易接受的氣候信息披露方式,更好地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當前,碳標簽正從公益性標識向產品全球綠色通行證轉變。
碳足跡應用事例
1 北京公園布設碳足跡計算器
2020年11月,北京市園林部門在海淀公園、北京動物園、北京植物園等全市30個站點,布設了碳足跡計算器。市民通過在計算器的觸摸屏上操作,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碳排放量,以及碳中和所需栽植的樹木。
2 北京冬奧會力爭實現碳中和
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將滿足綠色建筑標準,并將100%使用綠色電力和清潔能源車輛。預計冬奧會場館消耗綠電約4億度,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少碳排放32萬噸。北京市政府和張家口市政府將分別做好百萬畝平原造林和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于2021年底前將所產生的碳匯量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以實現冬奧會碳中和。
3 成都推動出口產品低碳認證
2017年3月,成都成為國家低碳城市試點。2019年7月,成都啟動出口產品低碳和碳足跡認證工作,提升“成都造”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探索國際經貿合作新規則。
4 山東鄒平啟動“企業碳標簽”
2021年1月,山東省鄒平市山東創新集團啟動全國首個“企業碳標簽”項目,在產品標簽上標示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引導低碳消費,促進企業優化生產結構、加快低碳技術轉型。
5 浙江臨安水果筍貼上碳標簽
2021年7月,浙江臨安的特色農產品“天目水果筍”獲得全國首張農產品碳標簽,單位碳排放值為-45.53克/千克,相當于每天可吸收約39人排出的二氧化碳,作用約等于39000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