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碳中和”實施路徑分幾步? 雙碳目標下,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做自身的碳盤查工作,以摸排當前的碳排放總量,但企業“碳賬”該怎么算?企業實施“碳中和”目標一共需要分幾步? 3月18日,在ClimateX組織的一場直播中,永祥股份碳資產管理總監汪軍詳細地解答了這個問題。汪軍長期參與碳交易與企業碳管理的相關工作。履新通威不久的他正在著手做集團的碳盤查工作。雙碳目標提出已近半年,公眾對此熱度不減,當天上線的人數約是平常的兩倍。
在碳中和之前,更多被提到的概念是碳減排。碳排放是有成本的,企業因此需要想方設法進行減排。從全球碳排放定價情況看,其一是通過碳市場自由交易發現價格,其二是收取碳稅。總體而言,全球范圍內碳價格差異很大,最低約為2美元/噸,最高為瑞典碳稅,逼近130美元/噸。
汪軍認為,從全球都在提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之下預計碳價格未來還會有上漲預期。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啟動后,預計配額總量將是歐盟碳市場的兩倍,交易量和交易額預計也會趕上甚至超過歐洲市場的交易體量。歐盟的碳市場目前體量最大,價格水平也在近年內出現攀升。
在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800家企業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超過50家企業宣布已經實現碳中和,如蘋果公司去年7月宣布到2030年將在其整個業務、制造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中實現碳中和;埃克森美孚提出2025年實現凈零增長;殼牌的目標是在2030年成為極具規模的低碳企業,至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國內企業中,騰訊于今年1月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通威集團則宣布將于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企業為什么要做碳中和?汪軍認為,目前來看首先是實現其社會責任,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強制企業碳中和,其二是率先垂范,帶動產業鏈提出更有力的減排目標。但從長遠看,是為了規避未來可能的風險。“在可預見的未來,企業的碳排放本身就是風險,不管是相關的政策存在逐漸加碼的可能性,還是碳關稅的征收,因此提前布局可以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的政策風險或市場風險。”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在建議加快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的議案中也提出,目前歐盟碳排放成本已經達到30歐元/噸二氧化碳,預測到2030年將在60-90歐元之間,當前的歐盟碳價格折合煤電的額外碳成本是0.23元/度,折合焦炭制鋼的額外成本是400元/噸。歐盟即將提出碳邊境調節機制,對進口產品征收碳差價稅。美國和英國也正在醞釀類似機制。
雙碳目標下,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做自身的碳盤查工作,以摸排當前的碳排放總量,但企業“碳賬”該怎么算?企業實施“碳中和”目標一共需要分幾步?
實施路徑
碳中和并不意味著是零排放。汪軍表示,當一個組織或產品在一定時間或空間范圍內產生碳排放,與其通過外部減排技術產生的減排量對等時,可稱為碳中和。從實施路徑上來看,碳中和可以通過外部減排項目或是直接購買相應的環境權益來實現,零排放則意味著自身排放為零。
從類別上區分,碳中和又分為企業碳中和以及產品碳中和,前者只需要考慮企業內部碳排放的中和,后者涉及整個產業鏈的產品的碳中和。
碳中和這一概念對于大部分消費者,甚至是企業而言都是“飄在半空中”的,產品碳中和后,可以推出類似于“碳中和咖啡”等消費品,能夠讓消費者對這些概念有更直觀的感受。
一些國際能源公司也已經推出了碳中和LNG(液化天然氣),主要是指,交付雙方依據核證減排標準,利用經該標準認證的減排項目,抵消了相應的液化天然氣(包括生產、液化、運輸、再氣化和最終使用環節)碳排放相關的二氧化碳當量。
不管減排路徑與方式如何區別,對于企業而言,繞不開的一步是計算出整體的碳排量。汪軍表示,目前有關企業碳中和并無相關認證評價標準,根據相關的國際標準,企業減排責任劃分可分為三個范疇:范疇一最為直接,主要是指直接排放;范疇二主要包括企業用電和用蒸汽產生的排放,因為用電或用熱需要從公共事業單位購買,而這個過程中的碳排并不發生在企業的物理邊界內,所以屬于間接排放;范疇三主要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其他排放,其邊界并不是很清晰,涉及到產業鏈,包括向上游購買到產產品以及向下游銷售的產品等。
一般而言,做企業碳中和時只考慮范疇一和范疇二的排放。但更為先行的企業也會將范圍三考慮其中,以殼牌為例,其最新提出的凈零排放的目標除了殼牌自身生產能源所產生的排放,同時也涵蓋由殼牌作為產品去銷售給用戶所產生的排放。總體來看,殼牌銷售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品比自身生產的石油、天然氣多出3倍。及至2050年,殼牌將不再為仍然存在未經抵消的碳排放的客戶提供服務。
算清當前碳排的總量后,需要定碳目標和具體的實施減排的路徑。對于“減無可減”的剩余排放,通常的做法是購買外部的抵消額,或稱環境權益,通過外部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指標,這部分適用于范疇一和范疇二的抵消。而對于范疇二,還可以通過購買綠色電力指標來實現,即便使用的是網電,無法區分是否是風電或光伏,但通過購買風電光伏的環境屬性(綠證),可以宣稱用的電是“零排放”。
汪軍表示,這兩種方式可以通過屆時的市場價格進行比選后作出選擇。因為實際上,不管是減排權還是綠證都是自由交易的市場,價格具有波動性,哪種方式的價格更低沒有定論,需要實時關注。“隨著需要制定碳中和目標的企業越來越多,未來這兩種權益的價格存有上行的趨勢。”
在上述步驟完成后,企業還需要做獨立的三方核查,而后可以進行碳中和聲明。
步驟拆解
企業碳排放核算,即碳盤查,是實施碳中和計劃的第一步,汪軍給它的定義是企業根據相關核算指南對其組織邊界內產生的溫室氣體進行計算。“并不是我們拿計算器或者依據某個表格就可以計算的。計算碳排放有指南或者是工具,國際上最常用的是ISO14064-1,但其中沒有排放因子,相關數據大部分需要從IPCC2006,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去找,我們還可以從發改委此前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其中可以找到相應的排放因子。”汪軍表示。
如果將大方向把握住,計算方法較為簡單,即使用量乘以排放系數。國際上對碳排放的計算方法是用不同能源的消耗量乘以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單位燃料時產生的排放量。
有關產品碳中和顯然是一個要求更高的領域,涉及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原料開采到生產運輸使用直到廢棄所產生的全部排放,包括制造階段、初級供應商、次級供應商等。
據汪軍介紹,主要有兩個核算標準,一是PAS2050:2008,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另一個是ISO14067,兩者在內容上相差不多,但后者由于是國際標準,相關的表述更為規范。
汪軍說,一般情況下超過三級的供應商就需要用到生命周期數據庫,主要是全國范圍內,或是某個地區的排放因子,但是目前國內沒有官方的數據庫,國內也有高校在做,全球范圍內,歐洲有兩個數據庫,韓國有一個。“如果要做產品碳中和,需要國內的官方數據庫,這是比較緊急的事情。”
計算過程相對于企業碳盤查更為復雜,需要借助碳足跡的計算軟件,涉及產品的建模,總輸入、總輸出、能源輸入以及廢棄物的排放和副產品的分配等。
再看目標制定,汪軍建議可以依據SBTi(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科學碳目標倡議碳減排目標)這一指南制定出更為合理的企業碳中和目標。此外還可以參照CDP(CarbonDisclosureProjec)出具的問卷提升公司的碳管理水平。
CDP總部位于英國,每年都會要求世界上的大企業公開碳排放信息及為氣候變化所采取措施的細節,是碳排放披露方法論和企業流程的經典標準之一。
企業在進行目標分類時,如果簡單地說,到某一個時間點實現碳中和,會略顯單薄,因此汪軍表示要需要進行目標分解,用其他的指標支持這一目標的實現,即目標舉證。從現有的企業業已提出的碳中和目標中,汪軍按照提法的差異將其分為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主要目標包括,企業或產品到某年實現碳中和,更為具有雄心的提法是,范圍三排放到某年實現碳中和,最為“激進”的是,將歷史排放納入其中,目標到某年實現歷史碳排碳中和;次要目標包括,產品碳排放強度相對到某年降低相應的比例或是清潔電力比例相對于某年有所提升等。
汪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上升期中的企業一般不會提絕對減排,更傾向于相對減排,比如降低產品的碳強度,或者是單位利潤的碳強度等,基準年的選擇可以根據排放數據保有且較為典型的年份,據此制定目標。”
在減排措施中,如果不清楚碳排放發生在企業的哪個環節,實施減排就無從談起。因此,汪軍認為建立企業內甚至是供應鏈上較為完整的碳管理體系是實施減排措施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步,主要包括體系的搭建以及信息化。“如果這個基礎沒有打牢固,后面措施都難于落地。”
其二是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通過自建電站,直購新能源電力,外購綠證等,或者在運輸環節使用新能源車。汪軍認為,這一步驟是實現碳中和目標中最易實施的環節。
技術減排的方式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抓手,不管是否存在碳中和的預期,這個環節都是企業著力在推進的。此外還有管理手段減排,比如出臺一些規章制度,使企業在上新項目或者購買新設備時傾向于更低碳的選擇。
汪軍認為還可以通過內部“碳定價”,借此讓與碳排放相關的部門了解碳排放的價格,形成激勵,有利于最終減排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