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碳排放權”這塊蛋糕,有的國家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手畫腳,試圖主導“全球氣候治理”格局;有的國家志在經濟發展,自然不甘受限;還有的國家左右為難,只能消極被動地跟隨。聯合國氣候大會一年一開,達成協議文本無數,卻收效寥寥。大會之外,大戰暗流早已在科技、經貿、文化乃至外交等多領域涌動,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誰主導大戰?
美國,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發起并主導“碳排放大戰”。目標: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固化現有國際分工,強化美國主導地位,繼續通過金融收割全球;占領新能源產業鏈頂端,擴大并占據國際新能源設備市場,通過標準及技術授權收割其他設備制造國;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機會,穩定執政基礎等。優勢:從能源及經濟結構、技術裝備、國際關系和全球影響等方面看,優勢明顯。
從能源結構看,自2009年奧巴馬上任后,煤炭消費一路走低(見圖1藍色線條),老舊煤電機組自2012年開始大規模退役,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陸續被天然氣、石油超越,2019年更是被再生能源超過。時至今日,煤炭僅占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的十分之一。而在新冠疫情肆虐時期,可再生能源依然保持增長,勢頭如虹。“碳排放”不再是能源消費增長的瓶頸。從經濟結構看,美國作為老牌發達國家,牢牢把持著高端制造業與金融服務業,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基本脫鉤,降低碳排放對其經濟影響有限,其結構性失業或可通過新能源創造的就業機會彌補。從技術裝備看,美國可再生能源起步早,技術底蘊深厚。以光伏為例,各類型光伏電池轉換效率記錄保持者均為美國(以及歐洲和日本)相關機構;另外,風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等裝備制造業,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占明顯甚至絕對性優勢。從國際關系看,美國盟友眾多。聯合國等諸多國際組織大都受其操縱或影響,更遑論其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與金融觸手,胡蘿卜加大棒之下,一呼百應。從全球影響看,經過數十年潛移默化的運作和宣傳,綠黨堅持的“綠色轉型”理念已經滲透全球、深入人心,發展中國家很多知識精英深信不疑,甚至已經成為左右政府決策的支柱力量。
劣勢:主要來自于美國國內的草根和政治力量(詳見《碳排放大戰②:政治博弈》)。從就業前景看,傳統能源和傳統制造業等產業衰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是否能很快被新能源相關行業吸納?否則,或引致茶黨和“黃背心”們聯手行動,為共和黨所利用,在中期選舉中失手。從政府支出看,拜登雄心勃勃的政府支出計劃,短期內將有效推動疫情后的美國經濟復蘇,并在全球范圍內“大割一批韭菜”,但同時面臨美元貶值、國內物價普漲、稅負普遍提高等尷尬局面。如果經濟復蘇的成績不能持續,抵消不了負面效應,下屆總統選舉或將易黨。從政治對手看,雖然共和黨在參眾及總統選舉中失手,但輸贏面很小,共和黨支持面和群眾基礎依然堅固。在未來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如果拜登的政策效果失衡,甚至一個小小的政治黑天鵝事件,都可能是共和黨未來四年決勝成功的機遇。
措施:作為全球化分工體系的始作俑者,拉聯盟、定規則、貿易制裁、技術壟斷及金融控制等一系列組合拳輕車熟路。
1、與歐、日、韓、加、澳等發達國家及地區結成“氣候聯盟”,形成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格局的絕對話語權;
2、通過聯盟制定符合美國利益的規則,通過規則控制大多數國家,少數不接受的國家將被美國及其盟友全方位限制,尤其在國際經貿領域;
3、依托美國技術建立各種國際標準體系,實現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壟斷,并通過各種“莫須有”罪名打壓競爭者,如華為5G;
4、有條件的金融援助,在打開各國綠色能源市場的同時,也輸出美國“制造”;
5、控制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停止對傳統能源項目貸款;
這場大戰,美國可利用的工具很多且效果卓然。如果拜登能維護住民主黨的主動權,這場曠日持久的“碳排放大戰”中,美國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益都將看好。歐盟,綠黨的發源地,無論是歐盟各國精英的呼聲,還是化石能源緊缺帶來的隱憂,歐盟一直是“全球氣候治理”最積極的呼吁者,也是“碳排放大戰”的發起者。雖然歐盟加總規模大,但各個國家體量小,單個國家難以挑起重擔——成為主導者。在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后,也僅僅用了“pity(遺憾)”小聲表達不滿。
縱使不能主導戰局,這場大戰對于歐盟依然意義深遠:一方面依靠技術與金融優勢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通過排放限額打壓后發國家;更重要的是,可為打造“歐元-碳排放”體系參與全球金融收割打好基礎。所以,歐盟的目標很清晰。歐盟的優勢與美國類似: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基本脫鉤;可再生能源占比冠絕全球,接近20%,部分國家甚至接近80%;節能、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全球領先;風電,特別是海上風電等技術至今無人匹敵。全球影響力不足的歐盟,自然是緊跟美國,成為“氣候聯盟”二當家,狐假虎威,在技術、金融乃至國際貿易等領域一起圍剿發展中國家,其一手打造的“碳交易”市場與“碳關稅”概念也將成為氣候聯盟的有力武器。至于日、韓、新、澳等發達“小弟”,自然是唯美國馬首是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求現有秩序不被后來者打破,分享國際分工固化下的利益。、
來源:碳排放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