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碳達峰、碳中和對國家安全有利,符合國家核心利益。碳減排可以減少對石油等能源的依賴,使能源不受限。目前石油資源及其生產、海上運輸對于中國來說是影響極大且不可控的因素,隨時可能因為某些極端事件導致中斷,影響能源的供應,進而危害國家安全。
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石油對外依存度破70%,對外依存度仍處于較高水平。國際方面,美國借助能源獨立,對全球石油市場的掌控力和影響力加強,歐佩克石油市場份額不斷被美國擠壓,內部凝聚力和整體影響力下降。
如果中國能源結構優化,不再依賴石油等能源,那么相關海域以及掌控全球石油市場的主體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影響就會極大減小。另外,碳達峰、碳中和將加速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同時,碳達峰、碳中和還有其他意義:中國新能源領域的產業及技術發展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及全球實施碳減排措施將極大利好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經濟發展,也有助于中國在汽車領域的“彎道超車”等。
破局單邊主義的有效方式
中美貿易戰,是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沖突。當前的情況更能驗證“大大”說的那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領導結構在變化。對中國來說,通過氣候變化合作領域與歐洲及世界各國進行交流,建立溝通機制,是解決當前某些國家奉行的“單邊主義”“逆全球化”很好的途徑,也是打破目前美國及相關方制造的“合圍”緊張局勢的有效方式之一,畢竟從經濟、技術等方面尋求突破的空間和可能性不大。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重要標志之一,更是中國不斷發展,走向世界舞臺發揮作用途中必不可少的制度性基礎設施,也是中國綜合競爭力的表現。
中國實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戰略,設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奠定制度、政策依據,極大促進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斷走向成熟。中國一如既往地踐行國際一系列氣候公約,中國碳交易市場最終也將與國際接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有效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
來源:碳排放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