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碳匯詞你聽過嗎? 1、碳匯(Carbon Sink)與碳源(Carbon Source)
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將碳源定義為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碳源是指二氧化碳氣體成分從地球表面進入大氣(如地面燃燒過程向大氣中排放CO2),或者在大氣中由其他物質經化學過程轉化為二氧化碳氣體成分(如大氣中的CO被氧化為CO2,對于CO來說也叫源)。
碳匯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有關資料表明,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溫室效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森林的碳匯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長的重要營養物質。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轉變為糖、氧氣和有機物,為生物界提供枝葉、莖根、果實、種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這一轉化過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貯存庫和緩沖器。
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壞,則變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另外,碳匯還包括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海洋碳匯等。
2、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
它也被譯作碳捕獲與埋存、碳收集與儲存等,是指將大型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來,并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經濟、可行的方法。
CCS技術可以分為捕集、運輸以及封存三個步驟,商業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技術已發展得較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各國還在進行大規模的實驗。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種:燃燒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燒(Oxy-fuel combustion)和燃燒后捕集(Post-combustion)。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許多種,一般說來可分為地質封存(Geological Storage)和海洋封存(Ocean Storage)兩類。2012年8月6日,中國首個二氧化碳封存至地下咸水層的全流程示范工程建成投產一年多來,已累計封存二氧化碳4萬多噸,取得了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這些“碳詞匯”,你聽過嗎?
3、碳生產力(Carbon Productivity)與碳生產率(Carbon Production )
碳生產力指的是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出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倒數。碳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用更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產生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一般應該使用國際通用單位計量,如美元/千克、美元/噸、美元/摩爾等??己?、衡量指標有待學術界和相關國際組織盡快制定。
它是低碳經濟的主要量化指標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質量、環境執法水平、公民和企業環境道德觀念及環境法律意識的重要指標。相類似的概念有排放強度、排放密度、人均排放等。
排放密度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CO2排放總量除以其面積得出的CO2排放均值。
排放強度廣義是指特定活動中特定污染物相對某一源的平均排放率。碳排放強度是指與GDP相對應的CO2排放率,即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單位GDP的CO2排放量。
人均排放指一國或地區的CO2排放總量除以人口數量得出的CO2排放均值。與排放總量這一絕對概念相比,排放強度、排放密度和人均排放都是相對概念。
碳生產率與碳生產力定義相似,即“單位CO2排放的GDP產出水平”。碳生產率最關注的是能源的產出效率。提高碳生產率就是在增加經濟增長和人類福利的同時,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有兩種目標:一是絕對低碳;二是相對低碳。絕對低碳是根據聯合國1990年頒布的全球減排發基準線,將CO2減排到1990年的標準以下。相對低碳是指減排情況達不到減到1990年的標準時,另外設立一個階段性減排目標,并逐步實現減排目標。
來源:碳排放資訊網